新冠肺炎疫情的演变,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期。
经过2个月左右的艰难战疫,我国绝大部分省份病例不断清零,越来越多的企业恢复到正常生产经营状况。不过,海外疫情的大爆发带来了更大的输入性压力,经济前景面临新的不确定性因素。
2020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其中,“2020年经济规模相较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按市场机构测算,这要求今年经济增速在5.5%-5.6%左右。在疫情的冲击下,有更多市场机构认为,有必要下调今年经济增速目标。
3月16日,统计局公布前2个月经济数据显示,投资和消费数据降幅超过20%,工业和服务业降幅超过13%,我国经济短期遭受疫情较大冲击。
我国经历前期经济停摆,现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要启动经济运行有重启成本。市场自发状态下,要实现复工复产和经济循环的常态化耗时比较长,还可能陷入低水平均衡状况,这时政府可以给予刺激启动,来启动中国经济循环的内生动力。
3月23日,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撰文称,我国防控措施取得积极成效,已经走出最困难、最艰巨的阶段,企业复工复产积极有序推进,经济运行加快回归常态,疫情冲击不会改变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
3月23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明确要在科学精准防控同时,积极有序推进复工复产。除了推动加快复工复产,近期宏观政策的着力点在稳就业上。3月10日,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表示,只要今年就业稳住了,经济增速高一点低一点都没什么了不起的。
市场分析人士多认同上述观点,疫情短期对我国经济冲击较大,但中长期我国内需潜力巨大,经济能够较好实现平稳增长,前景并不悲观。
(本文摘自21世纪经济报道)